华为的第一桶金来自哪里?

文章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撰文:田涛、吴春波


小编推荐最初的华为,是一家倒买倒卖工程交换机的“二道贩子”公司。很多像这样的公司,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过着安逸的日子。然而,技术出身任正非,身上有着很深的技术情节,他不甘于满足这样的现状。拥有科学家气质的任正非,来到了深圳这个充满商业气息的城市,于是,华为的故事从此开始。

华为发展,离不开运气和奋斗。华为选择通信领域,是一项正确的选择,但也是坎坷的道路:通宵达旦的加班、艰苦的工作环境、去笼罩着战争阴霾的国家开拓海外市场。然而这是这些,为华为带来了第一桶金。

本文引子中信出版社《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二道贩子”起家
郭平第一次见到任正非是在1988年,那时他还在华中理工大学读研究生。任正非一个人扛着一台40门的程控交换机,坐火车从几百公里外的深圳到武汉,拜见郭平的导师。这位导师是当时国内极少数研究程控交换机的专家,中国的“大容量程控交换机之父”邬江兴也曾拜师在他的门下。
那时的华为,是一家倒买倒卖交换机设备的“二道贩子”公司,从香港鸿年公司和珠海一家公司买来交换机,再卖给国内县级邮电局和乡镇、矿山等。当时中国有数百家这样的“皮包公司”,有极高的毛利,过着很舒适的“先富起来的少数人”的日子,老板们大都“早上皮包水(喝早茶),晚上水包皮(泡澡堂)”……
华为的“第一桶金”来自哪里?转手买卖和赊账式的交易模式—先提货,卖完后再付款,持续两年,相当于香港鸿年公司给了华为一个多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只是供应商总是“掐脖子”断货—许多早年加入华为的人都有一个深刻印象,每到有人在办公楼下喊“来货了!”从任正非到所有人,全都欢呼一片,冲到楼下,从大卡车卸货—“像过年似的……”有人回忆道。与此同时,如果不是任正非的梦想和一群人的“野心”,华为也许会被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
命运是不可捉摸的,但当你在旋转它的时候,就有了某种或然性的选择。副团级技术军官的任正非曾经在基建工程兵部队服役,有过两项填补空白的技术发明,假使没有女儿孟晚舟当时的抱怨,他可能成为四川一座大山深处的科学家;假使不是转业到深圳—这个“文化沙漠”之地,他更大的人生概率不会是个“商人”—骨子里他是有技术情结的,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市场我把握不了,我总得找到靠自身能力能把握的东西,这就是做研发,做出自己的产品”—最早华为注册的经营范围是“气体悬浮仪”的开发,那是任正非自己发明的……
不甘于做“二道贩子”
任正非后来选择了通信产业,事实证明,这块“石头”摸对了,它使华为走在了主航道上。然而,这也是一条坎坷之道。
历史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无论你从什么视角观察和研究华为,它向你呈现出的总是人类普适的逻辑:正是血肉之躯的群体的奋斗、创造以及对苦难的忍耐力、凝聚力等,才造就了华为的卓越,而非某种天赐的幸运或者某些宏大、神秘的外部因素。
与任正非同时代做“皮包公司”的一批早期的“个体户”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着当时最豪华的日本进口车“皇冠”“蓝鸟”满世界炫富时,华为开始“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登山”(柳传志对任正非的评价)……
奋斗者才能生存。世间管理比较复杂困难的是工业,而工业中最难管理的是电子工业。电子工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发展规律,它技术更替、产业变化迅速,同时,没有太多可以制约它的自然因素。例如汽车产业的发展,受钢铁、石油资源以及道路建设的制约。而用于电子工业的生产原料是取之不尽的河沙、软件代码、数学逻辑。正是这一规律,使得信息产业的竞争要比传统产业更激烈,淘汰更无情,后退就意味着消亡……
创业初期,员工累得连眼角膜都掉了1991年,华为破釜沉舟,决定集中全部资金和人力,开发和生产华为品牌的新型用户程控交换机。50多位研发人员,工作和吃住在一幢租下来的工业大厦的三层,同一层楼分隔为四个工段,库房、厨房也在同一层,十几张床挨着墙边一溜排开,床不够,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所有员工,包括公司领导,通宵达旦地工作,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张泡沫板、纸板,席地而卧,睡一下,醒来接着干。有位工程师,累得连眼角膜都掉了,不得不住院手术,才保住了视力。
这年的12月底,设备测试成功,华为终于有了自己的产品。当时华为的账面上已没有什么资金了,再发不出货,公司就要破产了。
这是一次背水一战的胜利。华为的创业者也从中深刻体悟到一个真理: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能用在别人看来很土、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
华为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危机,用公司一位高管的说法,叫作“九九八十一难”,但总能奇迹般地活下来。
“TK(交钥匙)”工程:战火中开拓出来的市场
2014年,华为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285位,华为主管项目交付的负责人王海暾的评价是:这是小板车推出来的500强,小毛驴拉出来的500强!
华为是全球最大的通信工程总承包商、总集成商,“TK(交钥匙)”工程这一市场运作模式是华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大利器。
何谓“TK”工程?即:客户只负责投资和频率资源获取,华为负责从网络规划、地形勘察、站点获取、管道铺设、设备运输、联网调试一直到全网开通等一揽子工程,直到最终客户验收通过为止。今天华为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家运营商有业务合作,许多项目是通过TK方式实现的。
TK工程的背后是什么?汗水、泪水、鲜血,甚至生命危险,以及无其数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以站点获取为例,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的许多偏僻乡镇,华为员工要和当地的部落酋长、地方割据势力、非政府武装民兵、“村霸”等交涉谈判,在埃及和以色列的结合部西奈半岛与当地军方首脑谈判,在城市的繁华区域与不同的利益群体进行沟通,比如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的站点获取,客户明确说他们自己无法搞定,要求华为想办法解决……
几十吨重的一座座铁塔部件,从中国国内空运、航运到几千上万公里外的地方,卡车转运到某处后,前方几百公里没有公路,不是沟沟坎坎的泥泞地、山涧陡坡,就是茫茫无际的大沙漠……这时候只能雇用当地村民,用小推车、毛驴车等最原始的交通工具,一步步地,经过10多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将设备运送到站点,华为的工程师(常常是一两个人)一路跟随……到了站点后又开始安装,有时设备不配套,还得现场想办法……花10多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当地缺乏大型吊车等设备,基本上是人工操作)安装完成后,还得雇人看守,以防供电设备被盗……
在大多数的蛮荒落后地区,一个基站铁塔从运输到安装完毕,大致平均在3天以上时间,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天,华为人正是以这样的步伐,丈量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土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南极到北极,从喜马拉雅山到撒哈拉大沙漠……
不对客户说"No!"
在面对客户时,华为文化中很少“No”,从来都是“Yes!Yes……”市场一线传导给研发、交付、供应链、服务体系的常常是一大堆“不可能实现的合同”,这一方面造成了部分客户的抱怨和投诉,但更多情形下,倒逼出了无数的奇迹。一位从西方公司辞职到华为的高管感慨:华为在很长时间里管理很乱,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到处打乱仗,看不出章法,但它有西方公司缺乏的精神,只要有人对客户拍了胸脯,就会有一堆不要命的顶着上,有条件上,没条件也上,结果它就成功了……乱拳打死老师傅,西方公司败就败在缺了华为这股劲儿……
主管交付的王海暾的体会是:交付要发大愿,你想着“志在必成”,八九不离十它就能成功。2006年,华为承接了巴基斯坦Ufone公司价值7亿美元的独家全网合同,按照正常工期需要三年,但客户要求12个月交付;2006下半年,巴西第一大运营商Vivo公司与华为签订合同,要求三个月完成CDMA(码分多址)向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转网,涉及金额6 000万美元;2007年初,在未签合同的情况下,埃及代表处以向公司借贷的方式,承诺为客户上马价值1.7亿美元的TK工程项目,涉及1 000个以上的基站,对方是一家只有资金和频谱资源的“白纸公司”,没有任何电信运营的经验,却要求在6个月开始为用户放号……
三大项目,一个紧跟着一个,王海暾和他的伙伴们除了加强内部协作,打通研发、产品、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以及与客户充分沟通之外,余下的只有一条:加班加点,放弃几乎所有的节假日,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点,拼命工作,直到圆满实现项目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