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一周年祭:怎么走出被收割的宿命 | 凤凰评论

虽然证监会门前比中指的熊大熊二很快就被搬走,但是,中国A股在去年今天之后陷入漫漫熊市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2014年末,牛市突然发力,一路长虹的K线图,使得上至资本市场顶端的大佬分析师,下至街边卖瓜的王婆,每个人都沉迷在如火箭上冲的股市赚钱效应里。“卖房炒股”、“卖企业炒股”,高杠杆场外配资,各种各样的在如今来看都算奇葩的新闻当时却已经成为不新鲜的话题。况且,当时谁还关注新闻呢?人们关心的只有今天股票账户的浮盈又多了几成。


去年今日,尽管当时大多数机构和股民都还怀抱着只是短期调整的美好期待,但关于财富的梦想,在大多数人没有预期的情况下破灭。


A股市场尽管短短数十年,牛短熊长也已经是人所共知的规律。但投资中最可怕的心态是, “这一次不一样”。这样的自信也好,他信也好,使得每当A股牛市来临,都有一大拨“韭菜”前赴后继。


当然,那一次股灾确实不一样,不是一开始大家相信的“国家牛市”不一样,而是股灾的震撼程度不一样。因为场外配资高杠杆的存在,使得亏损不止于账面浮盈浮亏,“爆仓”的存在使得之前为了赚钱而通过杠杆借贷的资金全部变成无法想象的负债。这一轮的许多“韭菜”,不仅被收割彻底,甚至导致跳楼的天台拥挤。



股灾一周年回头看,当时被认为大空头的推动股市长远良性发展的“注册制改革”没有了下文,连证监会都早已如股民所愿“易主”,但是如果下一次,当机构和股指再度吹响牛市的号角,我们的A股和股民,是否会因为上一次的伤疤而铭记疼痛呢?上世纪90年代的《股疯》电影不可不谓深入人心,但其后一轮轮股市的收割,证明很少有人能在“天上掉馅饼”的诱惑面前独善其身。


炒作概念、信披违规、内幕交易,源于资本市场监管的漏洞,使得投机成为可能。人们热衷于股票市场赚快钱,在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也纷纷进场,源于投资者风险教育的缺失,“全民炒股”使得股灾几乎从资本市场的问题转化而成社会问题。部分来自机构和媒体的声音——4000点才是牛市入场的开始,这样的声音更使得投资者坚信牛市有望冲上万点。甚至在股灾发生之后,还有“侠之大者,为国接盘”的呼声响起。


一周年后,接盘侠们早就成为埋在汹涌踩踏之下的骸骨,那些曾经鼓吹牛市的分析师和评论员们,也早就翻脸不认,甚至江湖远遁。


为什么本意是通过活跃资本市场交易反哺实体经济的股市,却始终难以走出泡沫破裂的历史轮回?在这里,反思的不止是资本市场的监管,不止媒体素养和投资者教育,值得反思的还有经济调控的导向。


如今的经济会面临实业困局,民间投资大幅下滑,一定程度上与以往政策事实上的“重金融轻实业”方向有直接关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初衷是为了反哺实业,但时至如今,资本市场别说反哺实业,还经常对实业抽血。牛市之中出现的民企老板“卖企业炒股”就是例证。


不用说高利润的银行业,更不用说牛市时的券商,就是熊市之中,从数据来看也是赚的盆满钵满,20家上市券商今年5月仍然实现净利润53.78亿元,比4月增长21.45%。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却低得惊人。国家统计局上月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至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显示了中国制造业生存环境的恶化。


一面是资本市场的赚快钱赚大钱示范,一面是实业经营维艰步履蹒跚。正常的理性市场经济参与者,无论是企业主还是投资者,都不会傻到去选择苦累难的实业。而这样下去,就是经济越来越“脱实向虚”,重投机轻投资之风越来越盛行。


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从政策层面转向开始。金融固然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见效神速也更得心应手,但一旦政策对此形成工具依赖,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如今来看,券商分析师之所以会喊出“为国接盘”的口号,不过就是因为看到了股市和股灾的外溢效应。当然,事实证明,这个盘,哪怕是入驻的国家队,也难以真正接住。


防止泡沫破裂最好的办法,是一开始就不要吹起泡沫。股灾一周年,比发展资本市场更重要的,是改革和重新定位资本市场,没有实业的支持,金融的活水最终只是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