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正式迈入“牌照”时代!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在出席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15报告时透露,《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已经制定完成,有望在本月正式推出。这意味着,中国私募基金草莽英雄的年代正式落幕,牌照管理成为行业规则。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总结一下未来将发生的变化!




1只有两种机构可以私募集资,其余皆为非法!




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机构,在中国证监会注册取得基金销售业务资格且成为中国基金业协会会员的机构(以下简称基金销售机构)可以从事私募基金的募集活动,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私募基金的募集活动。




2信息披露没有例外!无论合同是否规定都不可以免责。
私募基金管理人委托基金销售机构募集私募基金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报告与信息披露义务;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因委托募集免除其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






3拆分转让为目的购买私募基金为非法!




【合理的注意义务】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为规避合格投资者标准募集以私募基金份额或其收益权为投资标的的产品,或者将私募基金份额或其收益权进行拆分转让,变相突破合格投资者标准。


募集机构应对投资者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包括但不限于:


(一)确保投资者以书面方式承诺其为自己购买私募基金;


(二)在基金合同中约定转让的条件。


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非法拆分转让为目的购买私募基金




4投资者资料保存10年!



【投资者资料保存义务】募集机构应当妥善保存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以及其他与私募基金募集业务相关的资料,保存期限自基金清算终止之日起不得少于10年。




5必须设立募集专用账户!



【募集专用账户开立】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与监督机构联名开立私募基金募集结算资金专用账户,统一归集私募基金募集结算资金。本办法所述私募基金募集结算资金是指由私募基金管理人归集的,在合格投资者资金账户与私募基金财产账户或托管账户之间划转的往来资金。募集结算资金从合格投资者资金账户划出,到达私募基金财产账户或托管账户之前,属于合格投资者合法财产。




6必须确认合格投资者!



【特定对象调查程序】募集机构应当在向投资者推介私募基金之前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履行特定对象调查程序,对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投资者签字承诺其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


投资者的评估结果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年,逾期需重新进行投资者风险评估。投资者风险承担能力发生重大变化时,可主动申请对自身风险承担能力进行重新评估。


【调查问卷内容】募集机构设计投资者风险调查问卷时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确保问卷结果与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匹配。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投资者基本信息,其中个人投资者基本信息包括身份信息、年龄、学历、职业、联系方式等信息;机构投资者基本信息包括工商登记中的必备信息、联系方式等信息;


(二)财务状况,其中个人投资者财务状况包括金融资产状况、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收入中可用于金融投资的比例等信息;机构投资者财务状况包括净资产状况等信息;


(三)投资知识,包括金融法律法规、投资市场和产品情况、对私募基金风险的了解程度、参加专业培训情况等信息;


(四)投资经验,包括投资期限、实际投资产品类型、投资金融产品的数量、参与投资的金融市场情况等;


(五)风险偏好,包括投资目的、风险厌恶程度、计划投资期限、投资出现波动时的焦虑状态等。




7明确禁止的推介行为!宣传预期收益为非法!



【禁止的推介行为】募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推介私募基金时,禁止以下行为:


(一)公开推介或者变相公开推介;


(二)推介材料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三)以任何方式承诺投资者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投资者最低收益,包括宣传预期收益、预计收益、预测投资业绩等


(四)夸大或者片面推介基金,违规使用安全、保证、承诺、保险、避险、有保障、高收益、无风险等可能使投资人认为没有风险的表述;


(五)登载任何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祝贺性、恭维性或推荐性的文字;


(六)恶意贬低同行;


(七)允许非本机构雇佣的人员进行推介;


(八)推介非本机构募集的私募基金;


(九)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和中国基金业协会自律规则禁止的其他行为。




8明确禁止的推介载体!



【禁止的推介载体】募集机构不得通过下列媒介渠道推介私募基金:


(一)公开出版资料;


(二)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单、布告、手册、信函、传真;


(三)未经邀约面向公众的讲座、报告会、分析会;


(四)海报、户外广告;


(五)电视、电影、电台及其他音像等公共传播媒体;


(六)公共网站链接广告、博客等;


(七)未设置特定对象调查程序的募集机构官方网站、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媒介;


(八)未经特定对象调查程序的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介;


(九)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和中国基金业协会自律规则禁止的其他行为。




9必须签订风险揭示书!



【风险揭示书】在投资者签署基金合同之前,募集机构应当向投资者说明有关法律法规,须重点揭示私募基金风险,并与投资者一同签署风险揭示书。风险揭示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私募基金的特殊风险,包括基金合同与中国基金业协会合同指引不一致的风险、基金未托管风险、基金委托募集的风险、未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风险、聘请投资顾问的风险等;


(二)私募基金投资运作中面临的一般风险,包括资金损失风险、流动性风险、募集失败风险等;


(三)投资者对基金合同中投资者权益相关重要条款的逐项确认,包括当事人权利义务、费用及税收、纠纷解决方式等。




9投资冷静期和回访确认必须完成!否则合约不生效!



【投资冷静期】在完成合格投资者确认程序后,募集机构应给予投资者不少于一天的投资冷静期,投资者在冷静期满后方可签署私募基金合同。


【回访确认】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在投资者签署基金合同后,指令本机构的非基金推介业务人员以录音电话、电邮等适当方式进行回访,回访过程不得出现诱导性陈述,须客观确认合格投资者的身份及投资决定。未经回访确认,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签署基金合同。


基金合同可以约定,经回访确认程序的合同方可生效。


管理办法草案明确规定募集机构、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涉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的,移送中国证监会或司法机关处理。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底,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25979家,其中,有管理规模的有8414家,仅占登记总数的32.4%。空壳私募在市场中占据多数席位,行业乱象丛生,亟须监管。


尤其是私募产品募集资金的过程中,虚假推介、承诺最低收益、暗示刚性兑付等情况时有发生。种种制度的建立,显然是为了防止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冲动消费”。


这已经不是私募圈第一次迎来监管强化,自2月份以来,中基协已经相继颁布私募基金内控、信息披露、登记备案的规范条例。洪磊表示,未来将陆续出台更多规定,搭建起7个自律管理办法和2个指引的行业准则框架。


至此,私募基金草莽英雄的年代正式结束,进入正规军博弈的春秋战国!